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第五届“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0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10月28日-29日,由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五届“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图书馆附楼与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顺利举行。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航海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学、广州海珠区博物馆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及广州十三行行商后人五十余人参加研讨会,共同围绕“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本届研讨会共收到25篇学术报告,

2F5FB

广州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项目首席专家王元林教授致辞)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项目学术总指导李国荣教授致辞)

王元林教授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中参加会议,并介绍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与意义,感谢大家积极参与广州十三行课题的研究。李国荣研究员总结了广州十三行研究的几大特点,包括研究时间长、参与学者多、研究成果丰硕、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资料整理从个别化到系统化等等。

大会讨论环节,共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围绕行商、广州十三行贸易以及外销画等展开全方位研讨。行商研究成果有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族谱、家族史国别史与世界史》、广州大学王元林教授《“罢贾而仕”:晚清广州孚泰行行商易元昌(容之)家族考》、赣南师大刘和富博士《清代广东闽籍行商身份演变及认同研究》、广东博物馆任文岭《十三行行商伍氏家族书画收藏研究》、十三行颜家后人颜祖侠及颜志端《广州十三行泰和行行商颜时瑞》等,都对相关行商家族事迹与相关贸易做了探讨;

有关行商制度与贸易,建设银行的蒙启宙《中国侨批业起源于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探究》从具体档案窥探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外贸易;广州大学郭永钦副教授《荷兰东印度公司数字人文资源、贸易网络与市场整合》探讨了数理统计方法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广州大学王睿副教授《十三行时期西班牙在广州的贸易》与谢彦丽博士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吕宋行”考析——兼述16—19世纪初广州口岸的西班牙贸易活动》关注西班牙帝国的大帆船与私商在广州的贸易活动。

有关外销画研究,广州美术学院陈曦博士《跨文化视角下的清代外销花鸟画》、广州航海学院范思婕博士《口岸文化下的中西视觉交互模式——林呱的医学图像研究》、广东博物馆张静《浅析广州通草水彩画的消失重现与发展前景》则从图像史与色彩等角度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广州海珠区博物馆卢敏智《大英图书馆藏清代外销画“卖羊肉”图考》则重视外销画图像相关问题的研究。

(荔湾会场研讨会)

会议还开设了历史学硕士会场,共有10位广州大学历史专业的硕士生做专题报告:李德鸿《初探广州体制下的洋米贸易(1757-1842)》、林诗艺《乾隆年间十三行行商倪宏文欠案案研究》、付啸飞《广州十三行与鸦片贸易关系初探》、游锦香《1731-1807年中国与丹麦的茶叶贸易及其影响》、朱铭婷《西方乳牛至迟在19世纪上叶进入中国》、林燕《清前中期广州外国人休闲娱乐生活述略(1686-1760)》、龚盼《晚清广州口岸的人与物——以法文小说《珠江传奇》为例》、刘羿鳞《试析清代番禺县农村墟市空间变化》、郑椿琪《“上省下澳”在明中期的表现及制度渊源》、曾志远《清前中期珠江口外国商船起卸炮位问题研究》。反映了历史学新秀在广州十三行研究中不断成长。

会议闭幕式,王元林教授作了总结会发言。总结出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断出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展开研究;研究据焦多方面,包括制度史、家族史与外销画等;年轻一代研究力量不断成长,已成为广州十三行研究的生力军。在肯定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王元林教授提出未来要在课题建设中更加深入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与会人员合照留念)

本届研讨会成果丰硕,研究多有创新,从多元视角展现了最新广州十三行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不断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