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第三届“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研讨会以在线会议形式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博物馆、赣南师范大学、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海珠区文管所、荔湾区方志办等高校、科研馆所学者三十余人参加研讨会,共同围绕“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上午八点,研讨会正式开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主持开幕式,项目学术总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研究员,广东省政府参事、专项课题负责人李黎作主题发言。
李国荣研究员回顾了十三行文化研究各方合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立项两年多来,十三行研究的学术队伍不断增强,课题组成员持续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第一历史档案馆、荔湾区政府、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等几方面的专家学者联手合作,推出《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等标志性学术成果,推动项目扎实稳步推进。他建议,从夯实资料基础、注重学术创新、提升学术站位、放宽学术视野四个方面,共筑十三行研究的学术高地,打造十三行研究的国家品牌。专项课题负责人李黎回顾了多年来荔湾区政府在发掘十三行历史文化资源、擦亮十三行名片的诸多举措,寄望专家学者开阔视野、加大合作、共享社会学术资源、吸纳社会学术力量,共同把十三行学术研究推向深入。
之后展开分组研讨,广州大学历史系王睿副教授主持研讨,上半场共有12位专家学者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其中:谭元亨《再论十三行行商从官商到民商的演变》、王睿《十三行起源问题再探》探讨了十三行起源、发展演变等问题。伍凌立等《伍家早期经商故事与伍元莪》、刘和富《清代广州三大行商家族事迹补考》、任文岭《西席·代理·幕僚·南针——潘仕成与雁洋李氏家族关系考论》围绕行商家族事迹考证钩沉。章荣玲《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外销通草画》、王震《浅析清代铜胎画珐琅的题句及其特色》、田蔚恩《从纹章瓷的纹章解读分析定制者构成》、黄静《十三行时期广彩瓷器人物纹样的用彩特点》分别通草画、围绕铜胎画珐琅的题句、纹章瓷的纹章、广彩瓷器人物纹样等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程存洁《一份欠单一份跨国情谊——乾嘉时期的中瑞贸易》、蒙启宙《以广州十三行银号为中心的中国侨批档》从具体档案窥探十三行时期的中外贸易。叶霭云汇报了十三行语言学翻译服务状况。暨南大学张坤副教授作上半场评议。
下半场共有13位专家学者报告相关研究成果。伍媛媛《广州十三行与清宫西洋贡品》、张泽琳《18-19世纪前期的中英白铅贸易》、王静怡《清初毛织品的来源与输入初探》分别从西洋贡品、白铅贸易、毛织品等利用档案文献分析十三行时期的贸易状况。张坤《鸦片战争前来华贸易中的“遭风”外船》、方富泽《嘉庆十年英船“四轮马车号”搁浅被抢案探析》、利梓淇《清前中期广州府民夷冲突研究》着重从中外贸易中的来华船只搁浅海难事件处理、民夷冲突等关注十三行时期的中外关系。潘剑芬《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正炜商务及艺术用印研究》、庄妍《清代广州行商家族与文人谭莹交往考》、成卓《清代广州洋行商人对外商的经商策略与交往理念—以同文(孚)行为例》主要从重要行商人物、家族的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经商理念等进行深入研究。胡文中《《中国丛报》史料值得挖掘与研究》、骆文静《乡愁与清代海上丝绸之路——以清宫档案为中心》分别从报纸文献、清宫档案讨论有关十三行研究的利用价值。杜晓宇、黄怡分别讨论了十三行贸易与福建的互动、十三行行商在广州的慈善活动。广州大学历史系于笛、孙廷林分别做下半场评议。
分组研讨结束后,广州大学历史系主任杨恒平副教授、王元林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本届研讨会共收到25篇学术学术报告,反映出十三行研究新的学术成果,和“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重大课题的新进展。参会年轻学者居多,反映出十三行研究新生力量的成长。与会学者就各自的关注进行交流研讨,有力拓展了广州十三行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