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冷东教授、潘剑芬馆长在《历史档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冷东教授、广州市邓世昌纪念馆馆长潘剑芬博士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英国怡和洋行中文档案价值初探》,已在《历史档案》2019年4期发表。

英国怡和洋行(英文名称:Jardine, Matheson and Company,中文前名“查顿洋行”),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洋行之一。该洋行的创办人威廉·查顿(William Jardine,1784-1843)与合伙人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1796~1878)于公元1832年在广州开设了义和商馆和查顿洋行,通过与广州十三行密切的商务往来发展壮大,成为日后影响世界的著名财团怡和洋行。与此相关怡和洋行也保留了大量中文档案,后来捐给剑桥大学图书馆,设立了《怡和洋行档案》资料室,中文商业档案总数合计736件,具有重要的档案文献价值。作者2017年和2018年两次访问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将其所藏怡和洋行商业中文档案全部复制,并开始了整理及研究工作,本篇论文即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论文重点研究了H系列包含的19世纪上半期各种各样的商业、法律以及官方的中文档案,介绍了H1贸易单据的577件档案,H2法律文件的35件档案,H3海关文件的17件档案,H4本地银行文件的15件档案,H5官方文件的41件档案;H6其他文件的51件档案;重点分析了这批档案文献价值,集中系统反映了怡和洋行早期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深化研究十三行的文献宝库,拓展了鸦片问题研究的丰富史实,揭示了商馆区变迁原始契约,保留了广州珍贵图像资料,亟待进一步发掘利用。

17—19世纪,广州十三行在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信函、公牍、凭信、票据等数量庞大的档案,由于时代更迭和战争的破坏,多已焚毁或散佚,仅少数留存于国内外众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中,弥足珍贵。因此,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怡和洋行中文档案,既是中西交流及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见证,也是了解研究怡和洋行最重要的史料依据。论文作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研究》(17AZS010)、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195)的阶段性成果,也成为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成果,并将促进广州十三行文献领域的深入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