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印记
□龚伯洪
日前与朋友谈起广州越秀区范围在清代时的商业,我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三行。朋友愕然地问:“十三行是在今荔湾区范围么?”
数年前,荔湾区有人提出复建十三行,流行说法是十三行就在今十三行路南面广州文化公园一带,遂令一般人以为十三行是荔湾区的“专利”,越秀区人反而不知老十三行原在自己区内了。本来,这段历史是细心的学者都知道的,但现在解释起来却需多费唇舌。
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初名长兴学舍),先后在邱氏书院(今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广府学宫(今市一宫)开办,为什么当代把“万木草堂”文物点定在邱氏书院而不定在市一宫呢?这是因为万木草堂先在邱氏书院开办。同理,老十三行在越秀区理应广为人知,为什么却鲜有人提及呢?说来十三行与十三夷馆混淆是原因之一。
十三行原是官设的牙行(中介商行),明代已出现,清代时成为包办洋务的牙商团体总称,商行数量时多时少,不一定是13家。据专家考证,1720年时是16家,1723年只有4家,1736年(乾隆元年)是20家,1757年是26家(一说20家),此可知乾隆年间十三行最盛。各牙商分别称某某洋货行,简称洋行或行。
十三夷馆是对应十三行而称“十三”的,也不是实数。夷馆是“夷人寓馆”的简称,是与十三行行商打交道的外商的营业及居留之所,租自十三行行商所建的房屋。清代外国人不准入城,今人民路南北一线是广州城的西城墙,外商不能越过,故夷馆设在今十三行路以南至珠江岸边一带。约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夷馆区设新街(今十三行路),东西出口设关栏,均有兵丁把守,以维持治安。
然则中国人办的商行从治安方面考虑,是设在城墙之内好呢还是城墙之外好呢?当然是设在城墙之内啦!清顺治四年(1647年),官府在广州城东西城墙南端至江边,分别修筑鸡翼城,城墙南北走向,直到江边,以保护南面城墙外的新商业区。清初的十三行各商行,就建在受鸡翼城保护的新商区中,位置约在今一德路以南、西濠二马路及延伸线以北一带。其分布从靖海门外(今靖海路)到鸡翼城西便门(今西濠口北面)一带,均在今越秀区范围之内。注意:这是清初的老十三行位置,有十三行研究专家梁嘉彬先生的力作《广东十三行考》(1937年初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再版)中所记载的。
人们总喜欢引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一首《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其实,屈先生写的是今越秀区范围内的十三行。屈大均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去世的,民国方志学家邬庆时著《屈大均年谱》说此诗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次年,朝廷才取消“海禁”、实行“开海贸易”,故作诗时还未有十三夷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的唯一外贸口岸。随着外商更多来广州,夷馆渐多开设,今文化公园一带的十三夷馆区便颇为热闹。当时的十三行总商同文行及一些商行也设到那里附近了,而有4家商行仍在城墙之内(今越秀区范围),其位置就在今仁济西路以南至西濠二马路以北一带,还有街名为证。今日的怡和街一带,便是当年怡和洋行所在地,怡和街西边的普安街一带,是广利洋行所在地(据历史地理学家曾昭璇生前说还有一家普安洋行),普安街西边的宝顺大街一带,是天宝洋行、同顺洋行所在地。此说也可见于《广东十三行考》。
怡和行伍家是广州乃至世界闻名的家族。明崇祯初年,伍灿廷从福建到广州经商,初设元顺行,逐步发家,落籍南海(广州解放路以西那时属南海县)。他迎其父伍符龙的灵柩来粤营葬,尊之为入粤始祖。伍灿廷开办的元顺行在清代时改名怡和洋行,为十三行之一。其孙子伍秉鉴(官名浩官)于嘉庆六年(1801年)接手怡和行,逐渐成为十三行中的支柱洋行。伍秉鉴之子伍崇曜后来接手怡和行,更成为广州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天宝行的行主梁承禧,官名经官,字左垣,是广州黄埔村(今属海珠区)人,今黄埔村中仍存左垣家塾,后人不少是知名人士。同顺行创办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行主吴天垣,原名吴健彰,官名爽官。因他原来经营鸡栏,卖鸡发家,故市井中人称他为“卖鸡爽”。
广利行行主卢继光,原名卢文蔚,官名茂官。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把原在源昌街的广利行迁到普安街一带。
综上所述,能说今越秀区范围在清代时没有十三行吗?不过,倘有人因此提议越秀区也应复建十三行那便是笑话了,因为无论在何地何区建些假古董,都是劳民伤财的。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作者:gzdxg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