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博士后学术沙龙:张杰博士主讲《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辽墓<寄锦图>壁画探析》

发布时间:2024-11-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25日15时,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博士后学术沙龙活动,在文逸楼227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由历史系张杰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其演讲题目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辽墓<寄锦图>壁画探析》。本次博士后沙龙活动,有来自文学系与历史系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历史系的学生们共同参与。张杰博士在其报告中,针对宝山辽墓内《寄锦图》榜题诗所遗留的疑问、流传的粉本图像对比、壁画图像的细致剖析以及芭蕉图像的辨识等方面,重新阐述了对于壁画涵义的认知。他认为,此图系由“墓葬设计者”专为女性墓主人所作,旨在传达祈福驱邪等象征寓意,同时亦映射出契丹与汉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

(主讲人发言)

活动正式启幕,由主持人刘玉青博士进行开场引导与详细介绍。随后,主讲嘉宾张杰博士对宝山辽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介绍内容涵盖宝山辽墓的基本概述、地理位置、墓葬结构、石房壁画等方面,对墓葬进行了深入阐述。此外,张杰博士还就《寄锦图》进行了专门介绍,包括宝山辽墓与《寄锦图》的关联、《寄锦图》与传世画作粉本的问题,以及《寄锦图》中图像的释读等部分,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系统讲解与基本概念阐述。

本次沙龙的主要内容以宝山2号辽墓的《寄锦图》展开,首先从图中的榜题诗所提及的“苏娘”与“妾”之人称,有力地证明了该诗作的创作者并非单纯基于《寄锦图》故事的感慨,亦非苏蕙个人情感的抒发。实则乃“墓葬设计者”通过诗句构建了一位虚拟的女性墓主人的“自况”,以此抒发其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及渴望团圆之情。其次,从《寄锦图》中苏蕙的动作及侍女所处位置观察,该图像内容与仇英或其托名者的画作存有一定的相似性,进而推断《寄锦图》与《织锦回文图》应采用了相近的粉本。然而,鉴于粉本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图像内容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及遗失。《寄锦图》应为《织锦回文图》中某一场景的截取,但因受墓室石房壁面尺寸所限,“墓葬设计者”对图像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成为专为墓葬创作的图像。通过侍女手持之物及送信男子面前的扁担与包袱图像,可明显看出图像经历了一定的删减与再创作,并采用了象征性图像以隐喻“寄锦”图像的前因及后续发展。最后,鉴于图像位于墓葬之中,“墓葬设计者”将铁树这一富含宗教祈福与庇佑寓意的象征形象融入壁画,以祈求墓主人死后生活的如意及灵魂的安宁。

随后,两位与谈人李彦佚博士与王慧博士,根据自身学科专长,就本次主题沙龙分享了个人的感悟与见解。李彦佚博士依托其历史学的研究背景,强调了沙龙议题在历史领域中的重要性,并基于自身学科视角,对榜题诗中出现的“征辽”一词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同时,他还探讨了图像中“铁树”这一南方特有树种的出现,是否暗示了绘制者的南方背景。王慧博士则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沙龙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张杰博士通过对比榜题诗中的人称与传世画作,以及对树木形象的重新阐释,为《寄锦图》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刘玉青博士与李彦佚博士再次就《寄锦图》中铁树形象的呈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至此,本次人文学院举办的第二十三期博士后沙龙活动顺利落下帷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