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讨会大会学术总结

发布时间:2013-10-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章文钦

各位学者、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上午好!

“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讨会即将圆满结束,我受大会的委托作学术总结。

这次研讨会是十三行研究的又一次学术盛会。中国内地和来自台港澳,来自美国、荷兰、德国、瑞士、葡萄牙等国的六十多位学者,涵盖了史学、文学、艺术、博物馆学和文物鉴定等多个学科,老中青相聚一堂,进行热烈的讨论,取得丰硕的成果。

会议提交论文近五十篇,除了领导讲话之外,属于学术研讨的发言达六十人次,研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十三行文献与专题研究、十三行博物馆与文物研究这两个方面,并有一批青年学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我想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 十三行文献与专题研究

十三行研究的文献,包括中国文献和外国文献。李龙潜教授的论文,揭示了十三行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梁嘉彬先生的《广东十三行考》对中外文献的运用。赵春晨教授的论文揭示了清代中西文献对十三行商馆的描述。

以中国文献为主的研究,如胡巧利主任、李木妙博士对有关十三行的中国第一部地方海关志梁廷枏《粤海关志》的研究;梁冬梅馆长关于粤海关档案与十三行的研究。沈晓鸣同学的《十三行商诗文研究》,潘刚儿教授运用清代诗人的描述来研究十三行主要出口商品茶丝瓷,有合于以诗文证史的治学方法。林贵添先生的论文,则为以图证史的佳作。

十三行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究领域,西方学者称之为China Trade,即早期中西贸易,大量的文献保存在国外,包括中文文献和西文文献。韩琦教授的发言,揭示了他在英法等国搜集的有关十三行的中文文献;黄启臣教授的发言和胡文中先生的论文,则介绍贡斯当、德尔米尼、乔克、范岱克等西方学者主要利用西方文献写成的中国贸易研究著作。

学术研究应当从专题研究做起,从专题到专著。而专题研究的上乘之作,应当是立足于原始资料基础的原创性研究。此次研讨会不乏这样的佳作。袁清教授关于“大土耳其号”与广州贸易的论文,运用了从1858—2011年多种西文论著的资料;苏精教授关于1856年十三行大火的论文,则以美国档案为主要资料;耿昇教授关于17—18世纪法国人与十三行商的论文,立足于翻译德尔米尼巨著的基础;金国平教授Lark’s Bay即大井洋面的研究和冷东教授、沈晓鸣同学关于黄亚胜案件的研究,则以中外文献互相印证。其他如李庆新教授关于十三行商从事帆船贸易时代金瓯沉船的研究,伍凌立先生关于伍氏行商家族史的研究,杨文信先生关于中西贸易混合语咖咑汉语词汇短语集的研究,张晓辉教授和肖楚熊先生关于十三行买办的研究,与杨宏烈教授关于十三行历史街区的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皆颇具特色。又如黄国盛教授关于十三行参与粤海关管理的论文,是长期研究中国海关史提出的真知灼见;包乐史教授对广州中西贸易的背景观察入微,故能辨别出中国出口茶叶的臭味。陈泽泓先生通过对潘仕成身份的辨析,提出“不宜将近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都归结于与十三行相关的思维视野内”,颇具史识。

二、十三行博物馆与文物研究

建立十三行博物馆,而今已纳入议事日程,从葛华副部长的发言开始,博物馆学专家对此讨论热烈。施培洲先生以台湾新北市创建十三行博物馆的经验,为广州提供借鉴。李穗梅馆长从经营理念和专业角度,提出十三行博物馆建设应“接地气”。王发志先生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行展示,包括十三行历史和外销商品等四个部分的展览规划。郭小聪先生提议在发改委立项,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呼吁以促进十三行博物馆建设。邹渐维先生主张十三行博物馆应以复古样式重构,从历史原真性出发,坚持原址复建,体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顾涧清教授提出拍摄“海上丝路”电视片,其中亦包含展示十三行历史的内容。

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文物。余春明教授的发言提出十三行文物的征集问题。陈瑞林教授的论文揭示了十三行贸易与清宫绘画、玻璃、瓷器、珐琅器的关系。黄海妍馆长的论文介绍了作为外销艺术品的折扇;曾阳漾先生的论文,介绍了十三行时期的广州外销画;白芳博士的论文,介绍了清代异域生辉的外销壁纸。施以洁博士的论文揭示了十八世纪在伦敦的中国肖像泥塑艺人陈齐官。

三、寄希望于青年学者

任何一个学术领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寄希望于青年学者。此次研讨会展示了一批青年学者可喜的学术成果,如游博清博士的论文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进行原创性研究;蔡香玉博士的论文,介绍了法国东印度公司档案等法语文献;王睿博士的论文运用美国文献研究“大土耳其号”与早期中美关系;陈喆先生的专题论文研究清前期洋米入粤及清政府的政策;伍玉西副教授的专题论文研究乾嘉间在京供职的传教士驻十三行的经理人即账房;王硕博士的论文揭示了在律劳卑事件中扮演尴尬角色的十三行商;潘剑芬博士的论文通过对潘氏“南墅”的考证,揭示了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氛围,还有沈晓鸣硕士等等,都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上写出专题研究的佳作。

在中国,第一流的学者从不鄙薄资料工作,甚至可以说,资料基础的厚薄关系到一个学者一生的治学规模和成就,希望这些青年学者继续努力,为推进十三行研究贡献力量。作为前辈学者,有责任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心血,而不能贪天功为己力,霸占青年学者的劳动成果。

四、结语

钱钟书先生说:“大致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段发人深省的名言足以引起研究十三行同人的思考。

大致一个学术领域,最初无名无利,只有二三素心人在默默耕耘,可以做出第一等的学问。一旦有名有利,便有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水货要排斥正货,李鬼要打死李逵,欲求不成为俗学而不可得。

只有坚持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传统,摆脱俗谛,发扬真理,十三行研究才能成为实学,而免于沦为俗学。我在此谨与各位同仁共勉。

以上总结,属于举例或提要式,与各小组召集人的发言互为补充。限于学力和时间,或有高文大作,真知灼见,未能顾及,挂一漏万,并非不敬,尚望海涵。

谢谢大家!

作者:gzdxgly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