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广州与东南亚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与意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袁清教授在2011年11月10日在广州大学行政西楼2楼报告厅给广州大学的学生讲授“广州与东南亚海上交通研究”。袁教授首先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袁教授过去对东南亚很感兴趣,而广州作为一个中国南方第一贸易大港,与东南亚关系密切,较广州与北方的距离,广州与东南亚的距离更为贴近。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兴趣,游历和参观这些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宗教、政治和习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区,最近几年,中国跟菲律宾、越南等国有一些争论,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也需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些地区的语言。
研究迁移
袁教授指出,研究南海是否可以沿用研究地中海的方法方式。从西欧的眼光来看,地中海这个地区是非常值得了解的,地中海周围有各种宗教信仰,布罗代尔对地中海的研究值得历史学家的注意。研究海洋史要从很多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布罗代尔不但是从历史,也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地中海。而东南亚的复杂情况堪比地中海,要了解东南亚的复杂情况,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用布罗代尔的研究精神来研究东南亚,这是作者提出目前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法。
袁教授反复强调布罗代尔的地中海研究模式对南海研究的积极的借鉴意义。作者认为布罗代尔的学术框架为我们研究东南亚提供了模式,年鉴学派史学的好处在于优容各种社会科学,包括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人口学、病史学等。
布罗代尔框架对南中国海或南海研究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要了解欧洲的研究方法,就必须首先对东南亚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要用多种的研究角度去探讨这个地区的复杂性,用布罗代尔的框架,用布罗代尔的研究方法去深入挖掘东南亚的共性与特性。拿这个框架,对中国南海的研究的运用,我们可以把最近一些历史学家的作品稍微介绍一下。袁教授提到几位特别有名的考古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比较出名的有德尼·隆巴尔,安东尼·瑞德,他们是用布罗代尔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南海问题的出色代表,他们有一些代表作品,至今给人印象深刻。
袁教授如数家珍,将东南亚这一地区的宗教、文化、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情况,进一步阐述中国南海与东南亚各国不可或缺的关系。作者用大量的事实依据举例说明布罗代尔的概念在中国-爪哇关系中的应用,尽可能详实地展示历史事实,从而否定一些不真实的历史说法。
袁教授所讲述的第二框架的内容,通过水下考古及对失事沉船的研究、制图学与新近发现地图的争议、新概念的途径和新的原始资料等去印证作者所认为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概念的海洋史研究。
作者觉得水下考古及失事沉船的研究可能将成为比较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下考古工作取得进展,对水下考古工作的完善和深入是目前比较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作者通过对南宋以来沉船失事的考古研究,还原许多未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而海洋仍是一个大宝库,仍需要学着有计划的挖掘和锲而不舍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世界史、航海史等领域填写历史的空白。
制图学同样是一门非常重要而日渐显示其特别意义的研究领域。制图对海洋贸易、海上沟通交流取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海图涵盖了从南中国到北印度洋的海域,中国在海图使用,制图学研究方法是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价值。作者以制图学新近发现的地图争议为例子,包括2002年英籍退休潜艇军官加文·孟席斯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书中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大胆结论,和《1434:一支龐大的中國艦隊抵達義大利並燃起「文藝復興」》(1434:The Year a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 2009)里面,他宣称一支中国船队在1434年曾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意大利,为西方的工程和科技发展乃至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奠下了基础等的豪言,通过制图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可以推翻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海洋史是一个超越国家界限的大课题,它涵盖许多洲,关联不同的族群、文化和传统习俗。它的资料非常庞大,涉及面广,引用语言多,需要有大视野有多角度有宏观视角的史学家才能出色完成相关的研究。当我们研究南中国海时,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前辈如何研究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他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新视野,一条新出路。
作者生活阅历丰富、历史知识扎实丰厚、史料引用谨慎,为历史研究逐步推进做出自己的努力。作者崇尚史料史实,很受德国历史学家兰克的影响,认为应该将历史事实抓住,历史方面应该多采取一些人类学的方法,采取田野考察、了解当地的习俗、宗教,老人的记载等,多角度地全方位地思考,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就是并不太理论化。
作者:gzdxg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