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性格更有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13-07-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广州文化现状和发展路径等问题畅所欲言

城市与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什么东西最能体现城市文化?拥有两千年历史积累的广州又拥有怎样的文化?怎样才能很好地保护和发扬它们?以“广州与世界”为主题的广州论坛将于今天举行。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广州文化现状和发展路径等问题畅所欲言。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教授认为,相比风景建筑物质传统,人情世故是更大的文化,其中温和、包容就是广州的城市性格。广州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认为,应将文化公园更名为十三行公园,并在公园内建主题博物馆。

文/记者任朝亮、石善伟、林霞虹、徐静

陈春声:

住够三年才能发现广州的好

作为历史学者,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对广州文化和广州这座城市有自己独道的看法。在他看来,广州是一座由水而生的城市,市民温和包容的性格是这里的文化核心。在全国上下重视文化发展的同时,要杜绝文化炒作现象,循序渐进地促进文化建设。

“广州是一座"浮生"的城市。”陈春声说,这座从大海里长起来的城市,随着海岸线向南推移城市慢慢长大,很多风俗其实是与水上居民相关的。另外,广州位于河海交汇、三江汇流的地方,广州建城2000多年,城市中心从未变过,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

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以及亚运前对广州河涌的治理,都充分体现了广州对水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陈春声认为,广州要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不是投票投出来的,不是组织决定的,要靠在老百姓心目中慢慢形成,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

外地游客来到广州,可以游珠江,逛骑楼,饮早茶,体味岭南的文化。陈春声告诉记者,风景、建筑可以直观地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相对于物质传统,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有趣,语言、习俗比建筑更加能打动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就是这里的人情世故。”

作为中山大学的副校长,经常做一些人才引进的工作。而想引进那些大牌的学者,必须要说服他们的家属愿意来广州定居。面对那些注重城市环境和氛围的家属,陈春声首先会承认广州的春天很潮湿,夏天也很热,但他又会告诉大家,广州的人很可爱。温和,包容,懂得生活,这是广州人的一大特征,也是这个城市的性格。

“刚来广州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城市色彩斑斓,没有主色调,可慢慢地就会习惯并爱上这个城市。”陈春声曾建议打算来中大工作的学者,在广州应该住够三年,那样才能发现这个城市的好,习惯这个城市的氛围。陈春声坦言,自己经常出差外地,可一回到广州机场,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带给我们的享受。”

刘宏:

政府应成立“猎头公司”揽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宏教授长时间关注广州的人才政策,他认为新加坡的人才政策中有诸多成分可供广州借鉴。他建议,人才政策要实现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现在政府扮演主导角色值得肯定。具体项目政府主导,但也应该有市场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参与。”

刘宏说,广州这几年来极为重视人才工作,但同时应该推动人才政策制度化,营造“细水长流”的引人政策。他介绍,在新加坡,有名为“联系新加坡”的专门人才引进机构,这是政府机构,但却相当于国家的猎头公司,为政府寻找人才。广州也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引进人才。

新加坡近年成立生物医药园区,这个园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源于新加坡近几年在人才引进方面有相当多的举措,也有很好的效果。刘宏以此为例,介绍新加坡的人才引进经验。在园区内,政府投入几十亿新币资金,配套硬件设施。

“有硬件有公司还不行,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才”。刘宏说,新加坡对此也有针对性措施,他们从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招收3000多名科研人员进园区,这些人才都是顶级的科学家。

在日本有一位非常知名的胃癌疾病专家,新加坡有意引进,但这位专家的条件是要同时引进自己的10人团队,最后新加坡就按这位专家的要求,将整个研究团队全部引进。“团队引进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当时在日本也引起很大的轰动”。

刘宏希望,新加坡的经验能对广州有所启示,特别是广州中新知识城的建设,可从中借鉴有益经验。

李缨:

广州可办城市主题的电影节

北京、上海都有自己的电影节,广州为什么不能有?留日导演、曾拍摄电影《靖国神社》的导演李缨建议广州也办自己的电影节。他认为电影是对城市文化的发掘,也是对城市形象的最好宣传。戛纳、威尼斯等等很多城市都因电影节而增色,可见城市与电影是可以良性互动的。

“很多城市都在办综合性的电影节,其实不是非要那样,广州就可以办某个主题电影节,比如旅游、饮食等等。”面对记者,李缨说出了自己很多的具体想法。

在电影银幕上,我们或许经常看到纽约、东京,经常看到北京、上海,但却很少看到广州。用李缨的话说,这表明导演们对广州的关注还不够,或者说广州对导演的吸引力还不够。“冯小刚拍了《非诚勿扰》后,取景地日本北海道和杭州西溪湿地的游客增加了好几倍;《唐山大地震》也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唐山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产生了亲切的感觉,可见电影对一个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李缨告诉记者,在日本的每个地方都有“城市电影委员会”,它们的职责就是为拍电影服务。比如你是个导演,要拍一部现代爱情片,正在选择拍摄城市。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城市电影委员会”的找上门来,游说你去他们的城市拍电影。

李缨告诉记者,现在上网一搜索,就会有一大堆城市电影委员会的网站蹦出来,可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他建议广州可以尝试做一下这个工作。

徐俊忠:

呵护历史资源培育文化名城

“响亮地提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是广州决心超越自身,重铸发展灵魂与气质,实现城市内涵的更新与提升的一种宏大气魄”。作为哲学教授,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谈及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话题时笑言,他是死心塌地的拥护者。

广州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可能吗?徐俊忠认为是可能的。他分析说,世界公认的文化名城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在城市对于世界文明,尤其是近现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本源性意义,如雅典和罗马等地。第二个层次是近现代发生过具有世界性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事件,并产生和汇集了较多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伦敦、巴黎等。第三个层次是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性格与特征鲜明,成为世界文化大观园里显示度较高的独具一格的文化样态。

徐俊忠认为,从广州现有的文化资源来看,广州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重要口岸,拥有独具气质的岭南文化;而时下社会欣欣向荣,文化生态生机勃然,客观上具备成长为第三类世界文化名城的可能性。

对于如何建设,徐俊忠认为,要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要尽心尽力地呵护历史资源,守住广州文化的气脉。他说,很希望广州能有一个像伦敦博物馆那样大气十足的城市历史博物馆,也很希望广州芭蕾舞团拥有自己的交响乐队,“因为靠放伴奏带的芭蕾舞团,是难以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名片的”。他还提到同样是广州大学名下的广州歌舞团。“这些年来,广州歌舞团一直非常热心于岭南音乐与舞蹈的编创和推广,这是培育文化名城的实在之举,希望政府与社会各界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帮他们创造好一点的条件。”

顾涧清:

文化公园可叫“十三行公园”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顾涧清认为,十三行是广州的文化基因,十三行博物馆可成为广州乃至中国对外交往不可替代的城市文化名片。他说,广州作为大清国的“商都”,曾经“一口通商”,垄断全国海上对外贸易85年。其中十三行则是大清商都的业务主体,十三行的文物、古迹、遗址,风俗、地名、园林艺术、民间艺术等都是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现代都市值得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记者获悉,2002年,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荔湾区的有关部门曾创办过“清代广州十三行史料陈列馆”,但由于是借用的场地,连狭窄的楼梯口都摆放了展品,后因业主另有它用,这个陈列馆没有坚持下来。顾涧清说,目前在遗址上构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因为利用遗址的场地和历史建筑,比新建场馆更好。十三行博物馆选址当年风靡全球的十三行夷馆风光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文化公园,具有其他任何地点不可替代的文物遗址的纪念性意义,这里不仅具备现成的展览与发展条件,而且还具备核心遗址的辐射作用,并对其他附近遗址发挥枢纽性的组织作用。”

顾涧清建议,文化公园改名为十三行文化公园并在内建十三行主题博物馆。“将文化公园改名为十三行文化公园,这样不仅可以留下这几十年的记忆,而且可以通过十三行让其历史文化追溯得更为久远。”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公园内构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同时像当年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公园”改造一样,将十三行博物馆变成一个开放式的、大众化的、历史感很强的、且四通八达的市民广场,变成为一个以十三行为主题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商贸文化旅游景点。说到十三行博物馆的具体设想,顾涧清说,可将现在文化公园内的格网道路改造为具有公共广场疏散功能的道路,并对应周边街道的多个出入口。

蔡鸿生:

西方舶来品要区别对待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蔡鸿生更关注广州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他举例说,中国自古至今有泉州、广州、上海等几大海港,泉州到近现代走向没落,上海在古代没有名气。唯独广州,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由古至今2000多年,始终是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通商口岸。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西洋商人来说,来中国就是来广州。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销往世界的外销画,画上表现了广州的社会景观、市井风俗、珠江水景,无形中也为广州做起了广告。”蔡鸿生认为,广州现在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也可以从历史上寻得借鉴。

蔡鸿生很重视文化交流中的“舶来品”这个概念,在他看来,这不仅包括物质舶来品,还包括精神舶来品,前者对应着本土文化中的“器”,后者对应本土文化中的“道”。

“广州得风气之先,岭南文化更早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从印度佛教、基督教,到西医、西餐、西方服饰,以至中英文的新闻媒体,广州都是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他举例说,古时中国的婴儿没有接种牛痘的习惯,却喜欢拜痘娘来祈求婴儿健康。广州最早引入牛痘,最终科学征服了迷信。另一个例子是:望远镜最早出现在广州时,有史料记载,商人、官吏乃至高僧都对此充满了好奇。“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月亮神话从此破灭了。”他认为,这都算是物质舶来品和精神舶来品的相互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西方舶来品都是好的?”蔡鸿生对此明确指出,“当然不是,最明显的是鸦片和梅毒,也都是西方舶来品。”在他看来,看待和引入西方文化时要区别对待,不能全盘接受,要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评估对外交流中广州和世界的关系。

推荐你看

《广州与亚洲》《广州与世界》

由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玲主编的《广州与世界》以及《广州与亚洲》是系统回顾广州与世界的经贸往来,重温广州与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友好交往历史的两本书。书中讲述的种种,也许各位读者今天还能在身边寻觅其踪迹。历史与现实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而回顾历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展望未来,开拓进取。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在这个世界的变迁过程中,广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州与世界》以文图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在上千年的对外经贸往来中,广州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固然给广州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广州的外贸对塑造世界市场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觑。

而《广州与亚洲》展现的是,作为南中国海最重要的港口,广州从中古到近代,迎接了无以计数的“蕃舶”和“洋舶”。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贡使、商人和僧侣们,先后在广州登岸,并通过广州走向中原。口岸本身的历史发展深刻反映了广州与亚洲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亚洲本身的历史变迁,折射着整个世界历史的基本进程。(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gzdxgly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