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愿以建立“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为主题的一次论坛,借以媒体的力量唤起民众对广州十三行的关注,给政府施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促成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能够早日建立。此次的活动注定只能草草了事。
打开网页发现,仅仅搜狐网报道了此次活动。搜狐焦点广州房地产的新闻活动题目赫然醒目:“华南地产论语:十三行公园对广州老城区价值提升作用”,是从房地产的角度去解读十三行公园,却不是解读十三行博物馆。味道也变了许多。本来由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和荔湾区博物馆联合办的关于十三行博物馆的讨论,却成了务虚的十三行公园建设的可行性高论。华南地产的摘要:一场亚运会开幕,把广州深厚的历史底蕴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唤醒世人对广州文化的重视。12月8日,华南地产论语举行“十三行公园对广州老城区价值提升作用”主题论坛,专家探讨十三行对广州老城区发展影响,以及未来价值提升的空间。
姑且不论其宣传的目的和手段,总之,这次没有经过仔细周详计划的论坛只能是注定要胎死腹中了。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距甚远。当日来的新闻媒体不仅仅有搜狐网,但仅仅只有搜狐网进行了报道;本来高调倡导,打开天窗说建言,却成了唔言一室之内的小话题;本来想组织人员论证十三行博物馆的可行性和操作程序,却成了对主题公园的改名问题纠缠不休。很遗憾没能看到这次论坛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反而是在不起眼的小房间“密谋”。这次论坛没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在有太多的问题要深究,也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参加这次论坛的成员,社会各行业都有,丰富多彩。有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咨询专家,房地产投资专家,地方志办,公司营销和策划资深人士,高级经济师,房屋开发建设公司部门经理,律师事务所律师,报纸杂志社社长,协会会长,市场营销总监,市委宣传部理论处调研部官员,作家,作协会员,高校研究生。其中房地产的人员占了大半,房屋和市场营销等公司部门人员也占一定的比例。至于高校教授,专家虽也占一定的比例,但是主要又集中于经济和房地产。大锅炉闷在一块,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言与中心的主题相距甚远。
而此次论坛的主题,也实在过于广泛而把握不住。如主持人言:我们来讨论如何发扬广州历史文化遗产,对咱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有一个议题,就是说如何把十三行的历史文化跟现在现有的荔湾文化公园结合起来,提升它们今天的价值。也就是,如何把十三行的历史文化和荔湾文化公园结合以提升商业文化价值。
事实上,从一开始,大家对这样的一个议题并没有把握好,而空泛地大谈个人感受。倒是应了冷东老师所说的“务虚”会议。但这个务虚的会议实在空泛以至于虚无缥缈,连社会的人群都不屑关注,而新闻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并无多大把握吸引公众的眼球和政府的关注的议题,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再三掂量。在对论坛的过程全面把握之后,媒体选择了沉默。
胡文中老师讲述开这次论坛的原因和目的。广州是千年商都,而十三行就是这部商都史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荔湾区是十三行所在地,荔湾区最为重要的两个专题就是十三行和沙面。从90年代以来,包括研究工作,市委区委领导的策划工作,都涉及到十三行的核心问题,根据一些学者的建议,希望在广州文化公园建成一个十三行博物馆,然而至今未能实现。海山仙馆里的十三行陈列馆,仅是开个头而已。
杨宏烈阐述十三行博物馆成立的必要性。广州要打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牌,一定要把城市文化最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表现出来。十三行是中国、大清帝国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的组织机构和商人团体,我们对它的研究非常匮乏。今日讨论的焦点是:共商对策,发表意见,是否把文化公园变成十三行博物馆或十三行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功能,蜕化成为地窄的杂锅炉。市场交叉、文化氛围缺失、公园绿化不足,文化公园正一步步失去它公园的意义。而原址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十三行夷馆,却被破坏殆尽。
管理体制问题使得多年想要建立的十三行博物馆的愿望迟迟未能付诸实践。说到底还是政府的牵头作用,市政府根据相关提议,把文化公园办成十三行的博物馆,办成一个十三行的文化广场,与沙面相呼应,形成博物馆群,提高文化层次。
十三行路及其附近街区的开放,对这一地方的商业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提高文化层次的表现。而十三行博物馆对这个商业旅游区的带动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
商业和文化的结合是这个地区所必须的发展思路。名城、名镇、名村和开发商、投资者、策划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十三行行商在这方面所做的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修了海山仙馆、印了大量书籍。而我们所要做的事也就是让这块遗址发挥文化功能,与商业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具体有几个方案:一,整合十三行路周边的楼房,形成博物馆模样,最大化发展地下空间。二、文化公园中心广场改造成博物馆。
丁艳华:广州发展到今天,应该把这些事情做好,也是时间问题,只是大家的呼吁会让它更快地落成。
潘刚儿:(十三行潘家后代)在历史研究里自己算得上是民兵,十三行的研究日显重要,很希望能够把十三行文化传承下去。十三行文化包括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开放特点等。十三行商人具有走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视野;十三行商人具有近代化的时代精神;十三行商人富有民族精神。十三行文化展或十三行博物馆展在文化公园十三行遗址上有它特殊的意义。
谭元亨:十三行文化公园可以成为一个国际级的广州文化名片,如何把这一名片擦亮,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放在大的历史背景和世界环境去看,通过十三行博物馆来表现中西文化的交织,则更具意义。只要我们打开思路,进入历史领域,我们可以把很多问题搞清楚,为我们今天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越海:(《十三行》电视剧编剧)今天的目的是为了要求我们的领导、政府重视十三行的研究。广东、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排头兵,理由是因为有了十三行。广东人的胸襟、广东人的业绩、广东人的生意经、广东人的宽容、包容胸怀造就了目前广东在将要走向世界的地位、国际地位。为了一个文化公园,我们许多的专家学者在这里用讨论会的方式呼吁,个人感到悲哀。广东政府早就知道十三行是广东的文化底蕴。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十三行博物馆必须建立,市委、政府必须重视,各行各业必须重视。
朱秋利:谈了三个问题。一,如果把文化公园改名的话,这个是否会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认可。二、在文化公园内建立一个十三行纪念广场,但文化公园这块招牌最好不要动它。三、从十三行的商贸历史、地位和其价值来看,是否可以古为今用,恢复十三行或者十三行周围国际贸易街,这可能比搞一个纪念馆还更容易。
申格联:十三行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公园也没落了,变成了一个很杂乱的大排挡的感觉。如何把十三行商贸品牌文化和文化公园现在的岭南建筑文化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城市地下等元素再现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就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的仔细研究。
谈锦钊:表达几个意见:第一个、要打造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广州应该有商业文化的研究、展览、也应该有一条实物街的展示。第二个、文化公园的改名还是有点偏颇,因为十三行代替不了广州,是否可以建立起一座中国国家级广州外贸历史博物馆。
黄穗城:我是否决了十三行博物馆这一说法。博物馆是象牙之塔,不能吸引旅游的人群,我们现在要发展必须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经济是建设的动因,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我欣赏。我们作为当代人来讲,必须传承历史的辉煌,把它发扬光大,通过经济的手段,启动其历史价值,让人们感受其价值。所以我觉得,以史来观现在的话就可以跟进。
胡刚:我主要搞城市规划,全国各地都在搞,整个中国对历史文化不是太重视,但是这一点是罕见的。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既然会造个商品房、商贸大楼,在中国也是罕见的。现在关键是对城市的特色政策扶持不明显,往往是喜欢做珠江新城、广州塔这些东西,虽然现在很漂亮,但是再过几年,现代化的建筑一定会超过它,但是十三行,广州可以永远把它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把整个广州的城市的价值都提升了。
许学峰:建议荔湾区恢复人力三轮车
谈锦钊:我们讲十三行博物馆有多好,我们的中心最宝贵的东西要扩大,不是一条街,不是一条巷,是一个区域,就是说可以在十三行这个街搞一个游览区。
李文高:企业家精神的没落与重建。我们通过历史反思,我们未来的方向是走向哪里,商人、企业家的立足点在那里?
陈志:城市有它文化活跃的因素才能更吸引人。在中国说起文化公园,能够改为十三行公园的只有广州这样一个城市。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从文化公园更名为十三行公园,更便于人们进行记忆、影响、追颂,更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回归和一种继往开来。
万教授:建议在文化公园前面再加一个“十三行”,不用完全改掉。一座城市会给人很多印象,是由文化的积淀和社会结构所沉淀下来的表现。今天的主题是把文化公园改名十三行公园以后,对这个地方有何作用。当然有作用,但是不是从房地产的价值看,房地产的价值提升最后的获利者一个是土地垄断者(政府),第二个得利者是开发商和炒房者等有钱人。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地区的价值提升,可能最后的普通市民特别是底层的市民得不到利益,是被消费。
丁老师:有这么一个承载的历史的博物馆的话,可能对我们认识十三行有更好的认识态度。很多外地人来说广州到处都是商铺,没有人能真正体会到十三行的特点,但是有十三行博物馆在,能够真正从历史角度认定它的话,它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且在老地方才能发出更美丽的形态和更美丽的文化底蕴出来。在做的工作是希望以点概面,先在荔湾抓住一个点,让大家对它有记忆了,才去弘扬它,如果我们把荔湾街都能改造原来老的历史文化街,那是一个胜利,但是我们能否现在做到,可能几百年都做不到,我们现在有能力做一个博物馆出来,就要努力去做这项工作。如果我们现在还谈这么宏观的东西,可能把我们的重点抹煞掉了,这是最关键的。
胡志明:说到十三行的话题,我特别激动,我的朋友参与里面,研究它、挖掘它、彰显它,所以我感觉应该从影视、出版、影视剧、景点(包括展览、公园等)、商业街的氛围等,应该是一个大的概念,即使是十三行公园放在文化公园里面,都不能独立地有一个博物馆就行了,必须恢复和营造一个大的近代商贸的强烈的文化圈和经济圈。不仅是一个博物馆,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要统一规划,立体开发,当然研究也是一个课题,当务之急不是这个,应该由专家、学者意见统一以后,上升到市领导、省领导把十三行的资源和大广州的商贸资源立体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近代商贸经济圈。
王瀚:记得多10年前这条路只能到荔湾湖的门口,今天看到全部打通,包括围墙和路面的打通,所以今天给我的感觉就是一进来很通透。当年把这个区围起来,那几个部门今天可能已经达成某种共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荔湾涌、荔湾湖是很有生机、很有活力的。如果10年前的荔湾湖公园,早上是很多老人在这里活动,到了下午没有什么人在这里活动,很少看到年轻人,广州本地的年轻人都不会在这里,更不用说外地来的,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但是我今天来看,人头涌涌,让我相信,荔枝湾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于未来的文化公园整合也好,还是十三行的走向也好,我不懂,但是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类比去思考,我对这个的思考,就是可能未来的十三行也好,或者文化公园怎么发展也好,是需要整合的思维。整合的思维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荔湾湖、荔湾涌,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对于发展十三行或者把现有的文化公园激活,整合的思维是很关键、很重要的。
曾楠:我希望这个馆能让人的生活中有一个启发,在生活、经商中都有启发。广东人很会生活,这是一种智慧。这里面可能需要很多凝聚力,凝聚力怎么样汇集?怎么形成?一个是十三行后人汇集这种力量,可能有些人很有钱,愿意成为这股推动力,愿意把他成功的故事讲出来,去教给别人,让别人有收获。
肖楚熊:今天听了很多的意见、建议,广州岭南有钱大家赚,我是潮汕人,也是一样。赚钱就是说希望把我们的商业打造跟经济合在一块,我觉得刚才讲到的一些步行街、商业街这些方面,都是重大推进的项目。而第二个就是我要有归属感。我来到广州感受到,但是不强烈,我去深圳没有感受到,我只来到广州有,所以我要有归属感,我在广州感受到的归属感。广州人、岭南人的商业文化在哪里。如果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东西凝聚起来,而建商业街、广场可以把商业的、经济的有兴趣的凝聚到这里,不仅仅是荔湾区的工作,更是大广州的工作,谢谢!
胡文中:其实,作为十三行这个地区,文化公园,我个人的看法,重点不在于是否改名,重点在于我们怎么样把十三行蕴含的历史文化这笔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推进我们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作为推动中外交流的一种形式。希望在座媒体把各位专家的意见正确地反映出来,供我们的领导参考。第二个,我们几个策划单位过后可能还要进一步归纳,把专家的意见归纳成一份书面性的东西,上报给市领导,请他们去考虑。其实各种意见,都是各有各的看法,可能到你们总结的时候,哪一些是重点,考虑一下是吧。我举个例子,荔湾涌在没有揭盖之前,是相当多的反对揭盖的,说是“劳民伤财”。到动工的时候,不少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到底搞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但是一搞好之后,怀疑的、反对的都一致说好。所以我们希望十三行地区的开发今后也能够获得大家说一个“好”字,谢谢!
作者:gzdxg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