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报》,杨宏烈
广州十三行商圈的规划建设引起不少市民关注。据了解,开发建设十三行商圈已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烈在接受广东建设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十三行博物馆是彰显千年商都广州城市精神之魂的最好载体,其内涵与外延具有历史性、国际性、现实性意义。选取十三行商(夷)馆遗址建设专题博物馆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筹建十三行博物馆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并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十三行商埠文化特色旅游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品牌。
1 建具有国际影响的博物馆
“十三行专题博物馆的规划设计,应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监督与支持。”杨宏烈说,十三行博物馆与城市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千年文化脉络有关,能反映城市的精神特质所在,同时还关联着整个国家与民族从前往后的社会体制转型的历史大事件,具有强烈的主题表现力、丰富的陈列内容。
杨宏烈表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最为辉煌的历史,广州作为大清国的“商都”,一脉相承180年(1685~1865年)。其中“一口通商”85年,垄断全国海上对欧美贸易,参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商品经济活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影响国家重大政务,肇至社会经济转型、国家社会制度转型、城市建筑文化转型,对全中华民族统一性国家产生了上下几千年明显实质性的影响,远远超过“三南”(南越国、南汉国两个偏安的小朝廷和一个南明流亡政府,总计150多年)。“十三行一头连着5000年的中国古代史,一头连着160多年的中国与世界的近现代史,产生过划时代的作用。研究这段历史、宣传这段历史、借鉴这段历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国加于WTO、对外开放,实现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杨宏烈说,十三行是大清商都的业务主体,国际经济贸易制度的始参与者。“十三行”是一个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却为怪胎式的外贸经济体制、偌大一个中国却只一口通商的历史社会代名词。十三行的文物、古迹、遗址,风俗、地名、园林艺术、科技成果等都是历史文化精粹,都是现代都市值得借鉴的文化基因所在。近年来,外国友人乐意捐赠的十三行珍藏品,亟待展示宣传。十三行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点博物馆、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应考虑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
2 彰显城市精神的载体
杨宏烈认为,城市精神是城市之魂,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地标。她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十三行以来极大地影响了国人普遍认同的公共价值观和独有的精神特质———改革、开放,经商、务实。十三行专题博物馆就是彰显广州城市精神之魂最好的载体!
“十三行专题博物馆是一个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可采取新形态、新方法,收藏特殊对象,形成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建设对中国从古代社会转向近现代社会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博物馆,是完全必要的”,杨宏烈说。
“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底蕴中的内涵本质,我们应该积极分析、传承、弘扬,令其形成独具个性特征的广州城市精神”。杨宏烈说,目前,“十三行”已有相当丰富的文物资源及其学术研究成果,资源与成果须有合适的归属与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构建专题博物馆,无疑就是一种积极的举措。
3 夷馆遗址是博物馆最好选址
建设十三行博物馆是广州人民多年来的诚挚愿望,用尽可能有效的方式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给遗产注入“活力”。广州荔湾区曾办过类似的展览,狭窄的楼梯口都塞满了珍贵的展品;因缺少馆室,只能草草收场。为迎接亚运会,该区早已策划了一个十三行综合展,也因场地问题未能在亚运期间开放。
杨宏烈认为,广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城,有必要发挥“十三行”的历史文化在广州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有必要利用方便条件、面对国际社会开设“十三行遗址博物馆”,以此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从空间上看,“十三行”博物馆是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利用十三行夷馆遗址———现“文化公园”固有展览设施,花尽量少的钱进行改建,筹办十三行专题博物馆,同时整合周边相关的十三行遗址,打造十三行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促进广州名城科学发展,是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十三行博物馆选址当年风靡全球的十三行夷馆风光所在地———现文化公园是十三行世袭领地,当年万国旗飘的交易场所就是今天‘广交会’的前身,具有任何其他地点不曾具备的文物价值与遗址纪念性意义。”杨宏烈说。
4
兴办博物馆并不需要大拆大建
建设十三行专题博物馆需不需要大拆大建?杨宏烈说,利用遗址场地和历史建筑,比新建场馆还好。该博物馆主馆应坐落在现文化公园半露天舞台及其左右两侧以北原十三夷馆的部分遗址上,东西向“一”字排列、南方向为公共广场、正对公园大门,经德兴路与珠江相望,寓意当年夷馆紧临江面一样。该馆不在乎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可用地下空间加以弥补),在乎建筑艺术的纪念性、标志性、观赏性。应注意与其北面城启公司高层商品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并用相当高度的绿化加以隔离,突出纪念馆“天际”轮廓线。
杨宏烈表示,十三行博物馆的造型方案有三:一是西洋古典式风格方案,传承当年夷馆建筑风貌,外观类似若干个单体夷馆拼排而成;西式建筑的廊、柱、拱、券,山花、窝卷、女儿墙、装饰雕塑等要素均可加以运用。室内空间可按现代展览要求划分,不必受外立面划分的影响。二是新型结构模式方案,保留现有露天舞台结构设施,以舞台作为展馆出入口、门厅,游人由此可分别进入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展厅参观游赏。必要时舞台照样可以用来表演节目。东西北三展厅的风格应与现舞台相近,现代网架、薄壳结构均可选用,寓意当年“风帆时代”特征。三是厚重块体模式方案,此方案采用省博立面手法,用厚实的块体拼装出“十三行”三字模样,底层是色彩较柔和、较通透的、公共聚散歇息的流动性空间。“以此强有力的体块造型,可以让博物馆从恶劣的高层商品楼房的压抑氛围之中,挺起壮硕的胸膀”。
“构建十三行博物馆不但不会对现文化公园多年来的文化积淀造成任何损害,只会更好地加以保护展示。这种有机更新方式与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大拆大建’式的‘大手笔’是格格不入的。”杨宏烈说。
5 拉动整个历史街区复兴发展
杨宏烈表示,十三行博物馆可顺势带动“十三行路”形成一条售卖类当年出口商品茶叶、瓷器、广丝、广彩、外销画等旅游纪念品的商业步行街,该街东西入口可各立一座牌坊,加以空间界定、功能指引。十三行路以北仿佛迷宫式的、尺度宜人的、具有建筑艺术可读性的桨拦路、和平路、光复路等历史街区的商旅业,将会提升一个档次。向南,十三行博物馆可与西提的博物馆群———海关博物馆、邮电博物馆、陈白沙纪念馆联手相背;向西,可与沙面、六二三路等历史地段遥相呼应。可以考虑整合形成广州名城一个超大型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街区”,接纳世界各地史学研究者、当年中外贸易人员的后裔及游人来此怀旧、观光、旅游,促进广州GDP的增长。
世界名城、中国名城“城市未必要全都成为活的博物馆,但博物馆应该成为城市的‘DNA’”。杨宏烈教授认为,博物馆不仅可以保存城市的独特气氛,而且可在城市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不仅是名城的橱窗,而且还能更好地吸引世界游人,成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建设十三行专题博物馆,这是十三行历史街区最好的保护复兴模式。
作者:gzdxg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