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十三行资料辑要》即将出版

发布时间:2013-06-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由胡巧利担任主编、黄敏华、杨恒平担任副主编的《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十三行资料辑要》近日已经通过评审,列入2013年《广州史志丛书》出版计划,可望在今年出版。

内容简介

自汉代以来,广州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而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在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期间,垄断了广州乃至中国的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对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十三行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广州的历史地位,必将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益的启示。然而,客观地来说,对十三行的研究至今仍然不够系统和深入,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基础资料的缺乏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州的地方志书,作为全面、系统记载广州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对十三行或多或少地作了反映,但资料较为分散,而且只有极少数图书馆收藏地方志,给读者查阅带来不便。有鉴于此,我们将广州历代地方志所记载的有关十三行的资料汇编成书,旨在为学者研究十三行历史提供便利。

一、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提出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之说,得到多数人的认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废止广州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日趋没落。因此,本书资料的收录时限,原则上起自康熙二十四年,止于咸丰十二年(1842年)。个别背景资料,则适当上溯或下延。

二、本书主要收录广东省志、广州府志、有关县志所载十三行资料,同时也收录《粤海关志》、《羊城古钞》、《广东新语》、《广州城坊志》等广州地区方志类文献所载的十三行资料。由于十三行存在的时期,广州府辖番禺、南海、增城、东莞、新会、清远、香山、新安、顺德、新宁、从化、三水、龙门、花县共14县,因此,上述14县的县志,均列入本书资料收录的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开始编修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出版了《广州市志》、8部区志和4部县志。由于《广州市志》上限为1840年,区志上限定于事物发端之时,县志上限多在1840年以前,其时十三行仍然存在,因此首轮新方志也列入本书资料收录的范围。

三、本书收录的资料,紧扣“广州十三行”这一主题。与之相关的贸易制度、进出口货物、外贸国家等方面的背景性资料,也适当加以收录。

四、编排。本书资料的编排,按事物性质归类,以类设篇。共设市舶司海关十三行、朝贡和外贸、进出口货物、税课、捐建、管制、海上交通及海防、对外关系、人物及杂录共10篇。

五、为便于检索,编者对每一则资料都提取了主题词,旨在给读者一定的指引。由于历史资料信息密度较高,一则资料可能涉及人物、制度、贸易等多个方面,为提高每则资料的检索性,提取的主题词可能不止一个,但一般不超过4个主题词。

六、对旧志所载资料进行繁体转简体、竖排改横排的编辑工作,并进行标点和整理。但对采用异体字的地名、人名及专有名词,则依然保持原文,不作简化处理。

七、本书收录资料坚持尊重原文的原则,原文缺漏或模糊难以辨认之字,以□表示;编者所补之字,加“()”以示区别;原文错讹而编者考证纠正之字,以“校记”形式加以说明。原志中的注文加以保留,并用五号楷体字以示与正文相区别。

作者:gzdxgly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