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三行遗址

发布时间:2013-07-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在广州文化公园的北面,有一条马路名叫十三行路,那里就是在旧中国外贸史上曾经呼风唤雨、显赫一时的十三行所在地。这里曾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中心,现在是全国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所在地。

一些光顾广州的外国游客或海外归来的华裔游子,都喜欢竖着耳朵打探一处充满凄迷史话和繁嚣商痕的城中故地:“十三行在哪里?”什么叫“十三行”?

我们也仿佛听说过,是在旧时电影里,在故人长者的早年回忆录或传记小说中吧……一个扑朔迷离、暖昧丛生、洋溢着怀旧气息的地方,它为何历经沧桑而神秘不减,反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念想、关注与探寻呢?

其实,在广州文化公园的北面,有一条马路名叫十三行路,那里就是在旧中国外贸史上曾经呼风唤雨、显赫一时的十三行所在地。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港口。而荔湾区则因了优越便利的地理位置,享有“外贸古港”的称誉。自汉以来,各国每次到中国朝贡,除带来给皇帝的贡品外还带来大量的货物,朝贡的船只到了广州后,贡使捧表进京朝贡,而其它货物则就地贩卖,然后“其船置办国需随汛回国”。这就形成了清初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起源。“怀远驿”、“粤海关”、“十三行”等都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应运而生。

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日子一长,十三行就逐渐演变为一个特殊组织,享有了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在这些特权买办中,又尤其以商家潘、卢、伍、叶四族豪门获利最多,所以由此发展成为广州四家最大的买办阶级。

钱庄林立的十三洋行,对早期荔湾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推波助澜的巨猛影响。当时在十三行附近,形成了一个买卖兴旺的大市场,特别以今天的下九路一带最为繁荣。到了清末民初,十三行像一面招财进宝的风水招牌,使西关成为旧广州城的主要商业区,顺理成章地充任了广州金融业、饮食业、南北药材业、百货业、布匹业、大米业和酸枝家具业等的主要集中地和商贸大本营。清代广州织造业也十分发达,主要是对外贸易的需求带旺了这个市场。而当年广州的织造业工场基本上都聚集在西关即现在的光复中路一带。尽管工场的故址不复存今,但一些街牌巷名如锦华大街、经仑大街、麻纱巷等,都是当年织造业兴旺发达所印下的痕记。

工商贸易的繁荣,也带旺了西关的住宅,使它很快成了黄金富地。有钱的豪门大户纷纷在下西关一带兴建住宅寓所,因为这里靠近商街繁市,有利于机房坊业生产,交通运输条件也便利优越。而打工族群也图谋生饭碗易觅便寻,都拥到上西关一带居住。到了清末,西关已形成了有街有市、商铺林立、工商贸互相促进、繁华喧闹的地区。

十三行虽名十三行,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十三家的,它的增增减减与进港洋船货舶的多少等因素相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行商又在十三行路以南,即今文化公园一带,建筑商馆,租赁给外商居住,形成了所谓的“十三夷馆”。道光二年,十三行不幸失火,焚烧了七天七夜,最后那些溶入了水沟的洋银居然凝结成一条长达一二里的银块!可见当时商馆规模的奢昂庞大了。

而历尽华筵繁梦与水深火热的十三行,它那曾经拥有的艰辛荣耀、辉煌、衰颓、残毁、迷失、怅怀……也似乎章章页页、点点滴滴地都被那些风雨侵蚀却神采依旧的老街名们,一往情深地铭记与镌刻着。

作者:gzdxgly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