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简报(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1-1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基地简况

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为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过十年建设,从国内外唯一以广州十三行为研究领域的科研平台,逐步发展成为这一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学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现任中心主任为王元林教授。

研究中心现有科研人员23人(高级职称15人,拥有博士学位20人),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研究中心得到社会各界及行商后裔的大力协助,构建了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研究的模式。研究中心现已形成十三行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商馆区与广州城市发展、十三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十三行外文文献翻译与史料整理等研究方向。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6部,科研成果获奖6项(其中省部级2项)。

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史硕士点,参与历史学本科教学。在广州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广州十三行文献资源中心”和“广州十三行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室”,建立了“广州十三行档案文献及研究中心”网站。与十三行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开展多项科研合作。

研究中心还与众多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实践机会。研究中心形成了“求真、创新、开放、合作”的科研特色,致力于为政府部门作好智囊,为学科研究与发展提供科研保障并参与社会服务。



二、近半年研究成果

2018年7月-12月,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在今年公布的科研项目上成果颇丰,共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项。下半年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同样出版了大量与广州十三行相关的科研成果。共计出版编著2种、论文5篇,其中代表性成果如下。

7月:中心副主任蔡香玉副教授、夏巨富博士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

2018年7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名单。中心副主任蔡香玉副教授申报的课题“17世纪荷兰对华贸易研究”获得2018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中心夏巨富博士申报的课题“近代广州商人团体组织变迁研究(1903—1949)”获得2018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7月:中心刘畅博士获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立项

2018年6月2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中心刘畅博士申报的课题“大众媒体对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外交决策的影响研究”获得青年项目立项,编号为18YJC770018。

8月:中心冷东教授、研究生邢思琳发表论文探讨19世纪广州邮政

2018年8月,冷东教授和研究生邢思琳在《集邮博览》杂志上发表了《从一封信管窥19世纪广州邮政》一文。文章通过分析1801年美国"太平洋商人号"商船自澳门寄往广州的一封信件,探讨了在19世纪初期,邮票、邮局、邮戳、邮差、信封等邮政基本要素还没有出现的时代,这封信与海关管理邮政以及邮局、邮费、邮差、邮品等环节的关系,并从中窥见19世纪广州邮政史乃至中国邮政史鲜为人知的内容,为研究中国邮政史的发展提供了详实有趣的见证个案。

9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发表论文考证海上贸易航线与地方宗教信仰

2018年9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在《南海学刊》上发表论文《<(安船)酌献科>与“下南”航线闽境地名及妈祖信仰考释》。该文分析了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馆藏,内容是清初福建漳州地区造船过程中道士所使用的道教科仪书《(安船)酌献科》,书中"下南"航线十分明确记载了从漳州海澄县娘妈宫出发,沿途经厦门鼓浪屿、广东南澳等地,最终入虎头门到达广州的41处地名。经考证,这些地名确实是当时沿海的港口。"下南"航线中,除祈佑所经漳州地区的当地神灵外,沿途的天妃宫观比比皆是。神灵保佑海船畅通平顺是科教礼仪的重要内容。

11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率领团队喜获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8年11月6日,经过招标、评审和公示环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组织团队申报的“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195)成功获得立项。此项目是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数年来众人努力的结果。从项目选题开始到招标直至成功立项,广州大学、广州市社科联、人文学院、科研处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申请过程中,又得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单位与学者的支持,才使申报得以成功。项目组拟在国家社科基金办的要求下,做好项目的开题等工作,以项目促进科研与学科的建设。

11月:中心于笛博士、夏巨富博士发表学术书评与论文

2018年11月,中心于笛博士在《中国史研究动态》杂志发表学术书评《〈唐宋时期“江南西道”研究〉评介》,对刘新光所著的该书进行了评论。于笛博士从区域划分、山川交通、县邑增设三方面论述了该书的独特价值,并指出该书填补了国王唐宋南方区域研究的诸多空白。同月,中心夏巨富博士在《广州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19世纪广州商人的类型、来源及其经济影响》一文,19世纪广州商人呈现出类型化与新旧分野的趋势,由传统商人向近代商人转变,出现新旧商人并存的局面,抑或新旧商杂糅的现象。通过考察19世纪广州商人的类型及其来源,阐述其对广州产生的经济影响,从而透视该时期广州商业生态所呈现出“守旧”和“趋新”的特征。

12月:研究生邢思琳、冷东教授发表论文探讨西成行

行商研究是十三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邢思琳和冷东教授在《暨南史学》发表论文《广州十三行之西成行补遗》,广州十三行是由诸多行商组成的商会组织,行商人物是十三行研究的主体内容,迄今为止仍有部分行商鲜为人们所知,影响了十三行研究的深入发展。经过发掘考证英国收藏的档案文献,得以对西成行的行商成员、经营发展和衰落倒闭有了更多了解,为广州十三行及清代海外贸易运行机制提供了新的个案。

12月:冷东教授主编《广州十三行天宝行海外珍稀文献汇编》出版

中心冷东教授主编的《广州十三行天宝行海外珍稀文献汇编》2018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利用海外材料,填补了过去天宝行研究中海外文献利用较少的空白,利用英国档案材料,整理了大量印章、契约文书、文书谕帖,除了进一步推进天宝行的有关研究之外,对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研究、黄埔港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也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2月:中心参与主编《广州港志》举行首发仪式

2018年12月5日,由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及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联合编写的《广州港志》举行首发仪式。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及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专家团队为了保障完成高质量的港志成果,深入广州港务局及广州港集团的档案室、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国家档案馆、广州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全面收集了有关广州港的历史文献 (包括金石、碑刻、地方文献等)文物与文化遗迹的照片、图像等,并参考了有关以往广州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实严谨的学术分析和史料数据整理。并实地考察了广州港的主要港区如黄埔港区、内河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与各港区的领导同志、一线员工座谈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更加细致深刻的掌握了各港区海港水域陆域、发展变化、未来趋势,成为编篡港志的可靠保障。课题组还实地调研了各驻港单位,如广州海事局、广州海关等单位,详细了解了各驻港单位的工作职责、历史沿革、发展过程,使得港志的内容更加详实。经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广州港志》,作为广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份礼物呈现给读者。原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原广州市政协主席林元和,广州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小勉,原广州港务局长黄国胜、常敏,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黄小晶,广州港务局长陈洪先,广州港集团董事长蔡锦龙共同为《广州港志》首发揭幕。

三、近半年学术活动

2018年7月至12月,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举办和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学术活动,并于10月10日-12日举办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7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冷东教授参加第二届中国商帮论坛

7月1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在广州市方志馆举行教学实践基地及教育基地签约仪式,我院和其他4个机构分别与地方志办签约、挂牌。曾大兴教授、王丽英教授、王元林教授、凌彦副教授等参加了签约仪式,禤健聪副院长代表学院与地方志办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活动当天,广州市地方志办副主任胡巧利向第三批广州市情专家、方志专家颁发聘书。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受聘为广州市地方志办专家库市情专家、方志专家。第二批广州市情专家、中心冷东教授也参加了聘任仪式。

7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冷东教授参加第二届中国商帮论坛

2018年7月20日至22日,第二届中国商帮论坛在山西财经大学举办。论坛由中国商帮论坛、全球化智库和中国商业史学会主办,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和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承办,吸引了来自中国商业史学会、全球化智库世界华商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中国科研机构、高校等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商帮与营商环境”“商帮与商人社会责任”“商帮与国家利益”“商帮与国际竞争力”等议题。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参加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地理学视野下的粤商发展》。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冷东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做了《广州十三行与丝瓷茶三位一体》的学术报告。

7月:中心夏巨富博士举办讲座《晚清广州九大善堂与地方社会经济》

7月28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承办,高剑父纪念馆协办的广府新语暨广府学堂讲座《晚清广州九大善堂与地方社会经济》在高剑父纪念馆春睡画院举办,本次讲座由广州市十三行研究基地暨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夏巨富博士主讲,现场座无虚席。在讲座中,夏博士从定义、学术前沿、善堂经费来源、社会救济、原因与结论等五个方面与听众分享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8月:中心冷东教授、邢思琳参加“大龙邮票与清代海关邮政”学术研讨会

2018年是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龙行华夏 国脉传承”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文物珍品巡展北京站系列活动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举办。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冷东教授和邢思琳研究生参加了2018年8月3日到4日由中国邮政文史中心(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和中国海关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龙邮票与清代海关邮政”——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冷东教授做了主题报告,二人提交的论文《从一封信管窥十九世纪广州邮政》,经过会议组委会的严格评审,在参会的五十多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获得一致好评。

9月:中心王元林主任、冷东教授受邀于容山中学举办讲座并举行校外培养基地签约仪式

2018年9月21日上午,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王元林主任、冷东教授前往容山中学。对照佛山市教育局创建特色高中条件,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与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共建历史特色学科,共建历史学科优秀创新学生培养基地,开发以“广州十三行与顺德社会变迁”为主题的相关历史校本课程。双方决定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仪式后,王元林主任、冷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和“广州十三行与顺德社会变迁”两场专题讲座,向学生们讲述了地方特色区域研究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与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9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受邀参加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基地揭牌仪式

2018年9月30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正式成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教学基地”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学院教学基地”,并与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共建“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教学基地”。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受邀参加并发表了讲话。上午十时,馆方代表与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学院院长蔡立彬共同为博物馆揭牌。

10月:“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8年10月13-14日,“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办,来自国内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以及美国、荷兰、俄罗斯以及我国港澳地区共一百名左右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会议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协办,旨在凝聚国内史学界的力量,推动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提升社会各界对十三行研究的重视度。会议邀请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陈尚胜先生,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教授,广州市荔湾区常委、宣传部李黎部长,广州市社科联规划部陈伟民部长,广州市荔湾区文联葛华主席,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王琼书记,人文学院副院长哈迎飞教授,人文学院党委刘军军副书记,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会长、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名誉馆长王恒先生,中山大学教授、著名中外关系史专家黄启臣先生等共襄盛举。

13日上午9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广州大学图书馆副楼五楼报告厅举行,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主持会议。广州大学张其学副校长首先致辞,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广州大学与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的发展,希冀专家的精彩演讲和内容丰富的会议交流为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大的机遇。广州市荔湾区常委、宣传部李黎女士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陈尚胜先生也先后致辞,回顾了近年来广州十三行研究的进展,期待未来十三行的研究能够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吸收学术界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亮点。并希望学校、研究会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广州十三行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开幕仪式结束后,大会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就研讨会主题进行了主题报告,从不同视角切入十三行商贸体制、文化艺术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等做了研讨。13日下午与14日上午研讨会以小组讨论形式,分别围绕“十三行与行商家族研究”、“十三行与中外贸易”、“十三行与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和“十三行与中外关系”六大主题展开十三行研究的学术探讨。会议还进行了小组总结与大会发言,学者们发言踊跃,对十三行新史料、新方法、新技术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历史系部分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开幕式、大会发言与闭幕式。14日下午,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一同前往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州沙面进行了学术考察。

历时两日的“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陈尚胜会长的闭幕致辞后圆满落幕。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心师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与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十三行的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深入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0月:冷东教授受邀参加多场学术活动

2018年10月6-7日,冷东教授受邀参加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主办“环南海华人商业网络与岭南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与华夷商业网络》,并做大会主题报告。2018年10月8日至10日,冷东教授出席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纪念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清代粤省邮政的内容及意义》,做大会主题报告。2018年10月11至12日,冷东教授出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广州大典研究研究中心举办《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做大会报告《方寸之痕天海间:寻觅广州十三行印章的成果与意义》。2018年10月25日,冷东教授出席广州市社科联主办《“新时代的广府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做大会报告“海外文献资源发掘与广府文化传承创新”。

11月-12月: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受邀参加多场学术活动

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先后受邀参与多场学术活动。2日-4日,王元林教授受邀参加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高端学术论坛”时发表了题为《礼治教化与地方宗族社会》的发言;10日至11日,在受邀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时空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史诸题新探"学术研讨会时,发表了题为《三圣神崇拜与宋代军民的忠烈信仰》的发言;11月16-19日,12月3日-9日,王元林教授先后参加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探索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东亚岛屿与海洋文化论坛”和“朝贡·商旅·移民──中外交通史”三场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漳州<(安船)酌献科>与“下南”航线探讨》的发言。

王元林教授在三场发言中先后就地方礼俗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三圣神”信仰的形成,演变、地理空间、传播原因;并通过分析珍贵史料,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航线地名和重要宗教场所分布做了考证和介绍。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扩大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取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1月:中心冷东教授受邀参加“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纪念西冷印社建社115周年,2018年11月13-16日举办了“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冷东教授参加会议并做了《印章在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海外发现“外洋会馆图记”为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并认为其就是失落已久"十三行印章",并探讨了印章研究在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近半年学术交流

2018年下半年,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积极举行国内国外学术交流活动,共进行了5次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10月:美国西佐治亚大学高斯坦教授主讲“印度-新加坡-中国贸易网络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争论:以移民新加坡的巴格达犹太族群为个案”

2018年10月11日,美国西佐治亚大学高斯坦教授应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邀请做了题为“印度-新加坡-中国贸易网络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争论:以移民新加坡的巴格达犹太族群为个案”的学术讲座,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及广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蔡香玉主持。高斯坦通过移民至新加坡的巴格达犹太人为案例,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关于印度、新加坡及中国三者之间贸易网络关系,讲述了犹太族群在鸦片贸易中的特殊地位,美国国内对鸦片贸易的道德争议及犹太人在这场道德争议中的态度等问题。

10月:荷兰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研究员罗莎琳女士主讲“荷兰所藏作为艺术与商品的中国外销画”

应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邀请,荷兰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资深研究员罗莎琳女士作题为“荷兰所藏作为艺术与商品的中国外销画”的学术讲座,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及广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蔡香玉主持。

罗莎琳研究员为在场教师学生介绍了荷兰各博物馆所珍藏的四千多幅不同类型的中国外销画,分析了外销画的主要艺术类型、作者、外销画的演变,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外销画所蕴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此外,她还介绍了荷兰对中国外销画的收藏和荷兰收藏界对这批外销画的整理、图录和修复过程。

10月:美国波士顿律师、学者小格兰特先生主讲两场讲座

应研究中心邀请,美国波士顿执业律师、独立学者弗雷德里克·德拉诺·小格兰特在15日分别作了题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中国渊源”、“19至20世纪初格兰特先生家族先辈在广州的贸易活动”两场学术讲座,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及广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蔡香玉主持。

首场讲座通过对1829年纽约出版的一本政论小册子的研究,格兰特先生认为,现在美国银行界广泛推行的联保制度,正是由部分从事中美贸易的商人的推动下,向广州十三行联保制度学习的产物。通过丰富的实物和图片资料,格兰特先生从诞生原因、历史演变、政治与现实意义等不同角度,论证了相似制度背后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演变,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第二场讲座则围绕格兰特先生的家族史,其中小格兰特先生为同学们展示了其家族照片,并一一进行介绍讲解,通过讲解小格兰特先生家族先辈沃伦·德拉诺二世在广州的贸易活动以及其留下的1600余页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日记,使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在讲座最后,小格兰特先生更是向同学们展示了其家族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实物照片,解释了十三行和中美贸易对美国上层社会产生的影响。

10月:中心研究生与来访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

2018年10月29日,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平田茂树先生及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松本保宣先生等一行人,与十三行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及研究生,开展了“中日研究生交流会”活动。

本次交流活动,分别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金甲铉博士开展了题为“南宋书院与士人网络——以魏了翁与鹤山书院为事例”、张振康题为“关于10-13世纪南海神庙、南海神信仰的研究与课题”的演讲,由中国广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邢思琳开展题为“清代广州十三行之福隆行补遗”、周晓楠题为“从考古发现看西村窑与广州外销瓷路线”、陈芸题为“宋代广州城的修建与格局变迁”的演讲,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与日本学者平田茂树教授分别发表了评论,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本次交流加强了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同时使双方在学术问题探究上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2月:中山大学吴义雄教授受邀莅临中心讲学

应广州十三行重点研究基地邀请,2018年12月12日下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义雄老师在中心作了名为《商业权势、通商制度与意识形态: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演变的再认识》的学术讲座。中心冷东教授主持讲座,安乐博教授、蔡香玉副教授、王睿副教授与中心其它青年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到场聆听。

吴义雄教授以商业权势、商人群体为主轴重新审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史,主要围绕“商业权势消长与‘广州体制’之蜕变”、“从1814年贸易新章到阿美士德使团出使”、“寻求新制度:1830年前后的冲突与交涉”、“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等四大方面展开报告。他指出,由于“夷欠”等因素造成在中西贸易中中国商人的弱势地位,事实上引起所谓“广州体制”的蜕变。通过梳理两广总督蒋攸铦主政广东期间,1814年确立“贸易新章”,继而发生的剌佛回任事件、英国兵船事件、通事阿耀案等与英商一系列贸易纠纷,吴老师指出这些事件对于阿美士德使团出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阐释了1830年前后中英贸易的冲突与交涉。吴老师认为,中西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已经从具体商贸利益事件进入到意识形态领域,西方观念开始对中华传统天朝观念产生冲击并寻求中国对西方民族观念的认同是19世纪初英国多次在礼仪方面与中国产生矛盾的原因所在。

吴老师严谨缜密的学术报告赢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在评议环节,冷东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与总结,从吴老师的治学出发,他着重指出三点:一是要重视文献史料,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二是要重视作为研究工具的语言。三是要开阔学术研究的视野。在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相关学术问题与吴老师展开热烈交流。

友情链接